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生活>

三月三放風箏的由來故事2024

生活 閲讀(9.09K)

導語: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古書中曾這樣記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春和風暖,萬物美好,每當到了上巳節,就是賞春的好時節。初時,人們會將所有的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面,待風箏高飛之際剪斷箏線,隨風消逝的風箏就象徵着災禍與疾病的消逝,滿含人們的期盼。

放風箏的由來

放風箏是清明前人們最愛玩的遊戲。風箏,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説,在春秋時期,有位公輸般,即神話中的“魯班”,會做木鳶,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南北朝時期,樑正武帝在台城被侯景叛軍圍困,大臣羊侃曾用風箏繫上詔書,招來援軍救駕。風箏最初的作用只是軍事上載遞消息的工具,以後逐漸演變為一種娛樂玩具。

唐代詩人高駢寫有《風箏》一詩:“夜靜絃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入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風箏真正的命名,《詢芻錄》記載: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時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採風為對,後於鳶首以竹為笛,風入笛管發出悦耳之聲,好似“箏”鳴,俗稱風箏。

三月三放風箏的由來故事2024 風箏如何製作

起初只限於皇宮貴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賞,到了宋代以後,才成為民間羣眾喜愛的一種活動了。風箏既是一種美麗的民間工藝品,又是大眾娛樂品,歷來愛到文學家的傳唱。《北京竹枝詞》也對風箏有生動的描繪:“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習上碧雲端。”早在清朝時,風箏已在扎、糊、繪、放四藝上發展到相當精緻的程度。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窮居著書”時,細究風箏扎糊之法,還寫了《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書中詳細介紹了翼燕、雙鯉、彩蝶、螃蟹、寵妃、雙童等四五十種風箏的扎、糊、繪、放等技法和工藝。此外,古代放風箏又是與放晦氣聯繫在一起的。

《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林黛玉不妨將製作精巧的風箏放掉。李紉勸她:“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而當紫鵑要去拾斷了線的無主風箏時,探春又勸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個忌諱?”可見古時放風箏是人們消災祛難的手段,不能去拾別人的風箏,以免沾上別人的晦氣。也有人在放風箏時,把所有的煩惱寫在紙上,讓它隨風箏飛上藍天,認為一切煩惱都會隨風而去。

三月三放風箏的由來故事2024 風箏如何製作 第2張

風箏製作的方法

工具:漿糊、紙刀

材料: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線

方形風箏的特點:

(1)這種風箏用得最多,最普遍。

(2)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多東西。

做法:

(1)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變軟,再用刀將竹篾破開,約三分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英寸及23英寸。

(2)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英寸,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3)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着,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紮在短的三分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4)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

結語:以上是天氣君小編整理的“三月三放風箏的由來故事2024 風箏如何製作”內容,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