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教育>

地球分爲哪三層

教育 閱讀(2.64W)

地球由內到外分爲地核、地幔、地殼三層。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地幔介於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厚度在2800km以上,體積約佔地球體積的82.26%,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地球物質的總組成。地殼是指由岩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岩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球分爲哪三層 地球分爲哪三層正確排序

地核地幔地殼介紹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 km,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高密度,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爲每立方厘米10.7克。溫度非常高,有4000~6800℃。地核的質量佔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佔整個地球體積的16.2%。根據地震波的變化情況,發現地核也有外核、內核之別。

地幔介於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爲4.59g/cm³,體積約佔地球體積的82.26%,地幔的質量約佔地球總質量的67.0%,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地球物質的總組成。

地殼,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由岩石組成的固體外殼,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岩石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地震波的研究判斷,地殼與地幔的介面爲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

地球名字的由來

地球的英文名Earth源自中古英語,其歷史可追溯到古英語(時常作“eorðe”),在日耳曼語族諸語中都有同源詞,其原始日耳曼語詞根構擬爲“*erþō”。拉丁文稱之爲“Terra”,爲古羅馬神話中大地女神忒亞之名。希臘文中則稱之爲“Γαῖα”(Gaia),這個名稱是希臘神話中大地女神蓋亞的名字。

中文“地球”一詞最早出現於明朝的西學東漸時期,最早引入該詞的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他在《坤輿萬國全圖》中使用了該詞。清朝後期,西方近代科學引入中國,地圓說逐漸爲中國人所接受,“地球”一詞(亦作“地毬”)被廣泛使用,申報在創刊首月即登載《地球說》一文。

地球分爲哪三層 地球分爲哪三層正確排序 第2張

地球分爲哪幾個氣候

地球分爲分爲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5個氣候帶(或稱天文氣候帶)。

古希臘人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氣候帶的概念,並以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爲界線,把全球氣候劃分爲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5個氣候帶。

隨着氣候資料的積累,人類對氣候帶的認識和劃分也逐漸完善。蘇潘(n)於1879年提出以年平均溫度20°C等溫線和最暖月的10°C等溫線爲指標,把全球氣候劃分爲5個氣候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