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生活>

端午節吃糉子的寓意和象徵

生活 閱讀(2.08W)

導語:端午節是我們相當熟悉的節日了,在我國的歷史中已經存在了上千年,雖然時間很悠久了,但是很多人其實對端午節並不是很瞭解。估計除了端午節吃糉子別的也說不清楚一二三了,端午節有什麼寓意?端午節有什麼習俗你都知道嗎?一起來看看。

端午的涵義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

《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爲初的意思。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爲端一,初二爲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五”和“午”諧音,“端五”就被稱爲“端午”了。

端午節吃糉子的寓意和象徵 端午節的涵義

端午節吃糉子的寓意

1、紀念屈原

端午吃糉子,現在人們普遍公認的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老百姓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2、“糉”驅蛟龍

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要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

端午節的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一項歷史悠久的水上競技活動,有些地區又稱“劃龍船”或“龍舟競渡”。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習俗,盛行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南的地區。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和香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舉行龍舟競賽。

端午節吃糉子的寓意和象徵 端午節的涵義 第2張

2.吃糉子

糉子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糉子的原型,即用a葉(菱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

3.插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間信仰認爲五月爲毒月,疫病容易流行。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首蒲作爲重要習俗之一。家家胡西掃庭除,以a蒲、艾草插於門嵋,懸於堂中,用以驅邪逐疫。艾草,又名家艾、艾篙,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4.飲雄黃酒

飲雄黃酒的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雄黃酒,就是加人藥物雄黃的酒,雄黃是一種含有硫化砷成分的礦物質,具有解毒殺蟲的作用。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白蛇傳》中就有白蛇娘子端午節飲雄黃酒而現出原形的情節,民間由此便認爲蛇蠍娛蛤等毒蟲可以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以保身體健康。

結語:以上是天氣君小編整理的“端午節吃糉子的寓意和象徵 端午節的涵義”內容,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