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教育>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賞析

教育 閲讀(1.72W)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賞析:詩人以“蓬”“雁”自比,説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地,像北飛的大雁一樣進入大漠。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裏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出自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的《使至塞上》。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賞析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賞析

《使至塞上》原文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使至塞上》翻譯

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

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使至塞上》註釋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使,出使。

⑵單車:一輛車,車輛少,這裏形容輕車簡從。問邊:到邊塞去看望,指慰問守衞邊疆的官兵。

⑶屬國:一説指附屬國,即少數民族附屬於漢、唐等漢族王朝而存其國號者。二説指官名,即秦漢時設置的官職典屬國的簡稱。漢代稱負責外交事物的官員為典屬國,唐代有時以“屬國”代稱出使邊陲的使臣,這裏詩人用來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⑷徵蓬:隨風遠飛的枯蓬,此處為詩人自喻。

⑸歸雁:雁是候鳥,春天北飛,秋天南行,這裏是指大雁北飛。胡天:胡人的領地。這裏是指唐軍佔領的北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處大約是指涼州之北的沙漠。

⑺長河:一説指黃河。一説指流經涼州(今甘肅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條內陸河,這條河在唐代叫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蕭關:古關名,又名隴山關,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候騎:負責偵察、通訊的騎兵。

⑼都護:唐朝在西北邊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其長官稱都護,每府派大都護一人,副都護二人,負責轄區一切事務。這裏指前敵統帥。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國杭愛山。這裏代指前線。

《使至塞上》賞析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創作的記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

首聯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頷聯包含多重意藴,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頸聯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尾聯虛寫戰爭已取得勝利,流露出對都護的讚歎。

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薰陶、淨化、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的賞析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賞析 第2張

《使至塞上》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北)。開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

《使至塞上》作者介紹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着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

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