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教育>

馬林科夫人物事蹟有哪些

教育 閲讀(2.62W)

馬林科夫一般指格奧爾基·馬克西米連諾維奇·馬林科夫,格奧爾基·馬克西米連諾維奇·馬林科夫(1902年1月8日-1988年1月14日),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去世後於1953年3月到1955年2月擔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蘇聯總理)。那麼馬林科夫人物事蹟有哪些呢?

馬林科夫人物事蹟有哪些

1、蘇聯偉大領袖,蘇聯的建設者——斯大林去世後,作為其部長會議主席的接替者,馬林科夫掌握了蘇聯的政權,但是後來成為克格勃主管的貝利亞和主管中央政治局的赫魯曉夫一刻也沒有放鬆過對政權的爭奪。

2、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在當時的國內形勢下,由於衞國戰爭已經結束,農民紛紛期望蘇聯政府能夠取消餘糧徵集制,並開始着手恢復經濟,馬林科夫開始了一項對斯大林模式的改革。

3、首先,在政治上,他首先使用“個人崇拜”這個術語來總結蘇聯在斯大林晚年時的不正常的政治情勢,並首先提出要反對個人崇拜。具體行動是在理論上做了相應的論述,在蘇共黨內開啟了消除個人崇拜的進程,逐步開始了全國範圍內的糾正工作,提出了集體領導原則。其次,馬林科夫主導了平反冤假錯案和健全法制的工作,醫生間諜案、明格列爾案、克里米亞案等一大批冤案的受害者得到平反,處決了斯大林晚年冤假錯案的直接製造者貝利亞,改組了由貝利亞掌控的凌駕於黨、中央、司法機關之上的內務部,恢復了檢察院。

4、經濟上,馬林科夫認識到蘇聯在日用消費品工業在生產、產量、質量等方面都是落後的,由此提出了均衡發展戰略——向重視重工業那樣地重視輕工業,用發展重工業那樣的速度去發展輕工業,開始將經濟重心調向輕工業、食品業和農業,將生產的重心調向日用消費品上來,將經濟生產的目的定位為“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質和生活文化水平”。

5、馬林科夫坦率地承認蘇聯糧食問題沒有得到最終解決,一些農業生產部門依然落後,農民付出的很多卻沒有得到應得的東西,蔬菜以及畜牧產品沒有滿足人民的需要。由此開始着力解決“二農”問題(農民、農業)。

6、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諸如提高國家的農產品收購價格、允許農民自由經營自留地和個人副業、降低對農税收的標準和農民副業繳售的標準、免除農民拖欠的農業税款、提出了農業機械化的方針以及創造性地提出要培養農業技術幹部。馬林科夫的主張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農民有了前所未有的輕鬆感,當時甚至流傳這樣一種傳言,即馬林科夫是列寧的外甥或養子。

7、行政上,馬林科夫着手調整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下放中央權力、擴大地方自主權;精簡機構、精簡報表(公文)、縮減行政費用;糾正吃大鍋飯、不計成本的生產模式,加強經濟核算,調整銀行信貸政策,制裁虧損企業。

8、外交上,馬林科夫緊縮關於爆發世界大戰的估計,將外交重點由消滅帝國主義轉為和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上來——迴歸了列寧的主張。

9、他開始擺正軍事與經濟的關係,提出經濟將擔負不起過於龐大的軍備,指出核軍備沒有意義,實際上就是主張節制軍備。

10、在馬林科夫對外政策的主導下,蘇聯恢復了蘇聯同南斯拉夫的關係,緩和了蘇聯同土耳其、伊斯蘭國家的關係並與阿富汗、印度、芬蘭等國家有了不同層次的往來。這時期,蘇聯的報刊上開始出現了“緩和”這個名詞。

11、實際上,蘇聯這一系列外交上的獲勝是對以英美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所發起的冷戰的沉重打擊。

12、可以從中看出,馬林科夫對原有的斯大林模式進行了相當程度的修改,而且我們會發現,這些改革中的大部分措施與鄧小平的改革類似,但是這類改革並沒有引入市場機制,是在計劃經濟內部對計劃經濟的完善。

以上就是對於馬林科夫人物事蹟有哪些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