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教育>

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翻譯

教育 閲讀(1.48W)

塞下曲四首其一翻譯:西北部的軍隊士兵會整理戎裝,打扮自己,早晚在黃河轉彎的地方奔馳狩獵。在不絕的豪壯燕歌聲中,邊塞的鴻雁高飛,放牧的馬兒叫着。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開始轉綠。《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益的組詩作品。該詩通過描寫西北高原生機勃勃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邊塞地的熱愛和自豪的情懷。

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翻譯 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的翻譯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

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羣嘶邊草綠。

  《塞下曲四首》其一註釋

1、蕃州:泛指西北地區。

2、結束:裝束,打扮。

3、燕歌:泛指悲壯的燕地歌曲。

  《塞下曲四首》其一賞析

詩中“蕃州”乃泛指西北邊地(唐時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廣西宜山縣西,與黃河不屬),“蕃州部落”則指駐守在黃河河套(“黃河曲”)一帶的邊防部隊。軍中將士過着“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的生活,十分艱苦,但又被磨鍊得十分堅強驍勇。首句只誇他們“能結束”,即善於戎裝打扮。

作者通過對將士們英姿颯爽的外形描寫,示意讀者其善戰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寫“馳獵”,不復言“能”而讀者自可神會了。

軍中馳獵,不比王公們佚遊田樂,乃是一種常規的軍事訓練。健兒們樂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練,作好隨時迎敵的準備。正是“為報如今都護雄,匈奴且莫下雲中”(同組詩其四)。“朝暮馳獵黃河曲”的行動,表現出健兒們慷慨激昂、為國獻身的精神和決勝信念,句中飽含作者對他們的讚美。

這兩句着重刻畫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風貌,後兩句則展現人物活動的遼闊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這樣壯麗:天高雲淡,大雁羣飛,歌聲飄蕩在廣袤的原野上,馬羣在綠草地撒歡奔跑,是一片生氣蓬勃的氣象。

徵人們唱的“燕歌”,有人説就是《燕歌行》的曲調。目送遠去的飛雁,歌聲裏誠然有北國戰士對家鄉的深切懷念。然而,飛鴻望斷而“燕歌未斷”,這開懷放歌中,也未嘗不包含歌唱者對邊地的熱愛和自豪情懷。如果説這一點在三句中表現尚不明顯,那麼讀末句就毫無疑義了。

“牧馬羣嘶邊草綠”。在讚美西北邊地景色的詩句中,它幾乎可與“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奇句媲美。“風吹草低”句是寫高原秋色,所以更見蒼涼;而“牧馬羣嘶”句是寫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綠”字下得絕佳。因三、四對結,上曰“塞鴻飛”,下對以“邊草綠”,可見“綠”字是動詞化了。

它不盡然是一片綠油油的草色,而且寫出了“離離原上草”由枯轉榮的變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覺又回到草原上。這與後來膾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都以用“綠”字見勝。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鳥喚來的。而塞北的春天,則由馬羣的歡嘶來迎接。

“邊草綠”與“牧馬羣嘶”連文,意味尤長;似乎由於馬嘶,邊草才綠得更為可愛。詩所表現的壯美豪情是十分可貴的。

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翻譯 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的翻譯 第2張

  《塞下曲四首》其一創作背景

《塞下曲四首》創作於唐朝中期至末期,詩人曾多次從軍邊塞出任幕僚,此詩正是寫於這個時期。

  《塞下曲四首》其一作者介紹

李益,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後遷河南洛陽,唐代詩人。出身甘肅李氏姑臧房,大曆四年(769年)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年)登書判拔萃科。

初因仕途失意,後棄官在燕趙一帶漫遊。後官至幽州營田副使、檢校吏部員外郎,遷檢校考功郎中,加御史中丞,為右散騎常侍。太和初,以禮部尚書致仕。

李益以邊塞詩作出名,擅長絕句,尤其是七言絕句。其作品有: 江南曲、從軍北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