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教育>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意思

教育 閲讀(2.29W)

意思:突然間我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稀疏之處發現了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南宋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羣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託着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意思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處

《青玉案·元夕》原文

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翻譯

像春風吹開了千樹銀花,又像滿天繁星雨點般落下。寶馬拉着的彩車奇香四溢,都是來觀燈的富貴人家。悠揚的簫聲四處迴盪,皎潔的明月漸漸西斜,魚龍彩燈歡快飛舞,通宵達旦不覺睏乏。

女子們打扮得似玉如花,蛾兒雪柳頭上遍插,笑語盈盈地走過,一路上香氣飄灑。我焦急地把她尋找,在人羣中找了千百回也不見她。突然間我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稀疏之處發現了她。

《青玉案·元夕》註釋

⑴青玉案:詞牌名,調名取於東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詩句。又名“橫塘路”“西湖路”,雙調六十七字,上下闋各五仄韻,上去通押。

⑵元夕:夏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即元宵節,此夜稱元夕或元夜。

⑶“東風”句:形容元宵夜花燈繁多。花千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滿天的煙花。一説形容燈多。

⑸寶馬雕車:豪華的馬車。

⑹“鳳簫”句:指笙、簫等樂器演奏。鳳簫,簫的美稱。一説即排簫。

⑺玉壺:比喻明月。亦可解釋為指燈。

⑻魚龍舞:指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如魚龍鬧海一樣。

⑼“蛾兒”句:寫元夕的婦女裝飾。蛾兒、雪柳、黃金縷,皆古代婦女元宵節時頭上佩戴的各種裝飾品。這裏指盛裝的婦女。

⑽盈盈:聲音輕盈悦耳,亦指儀態嬌美的樣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們身上散發出來的香氣。

⑾他:泛指第三人稱,古時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驀(mò)然:突然,猛然。

⒀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

《青玉案·元夕》賞析

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羣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託着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詞采用對比手法,上闋極寫花燈耀眼、樂聲盈耳的元夕盛況,下闋着意描寫主人公在好女如雲之中尋覓一位立於燈火零落處的孤高女子,構思精妙,語言精緻,含蓄婉轉,餘味無窮。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意思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處 第2張

《青玉案·元夕》創作背景

此詞創作時間不可確考,學界有多種説法。有人認為作於南宋乾道七年(1172),有人認為作於淳熙元年(1174)或二年(1175),也有人認為創作於淳熙十四年(1187),還有人認為創作於淳熙九年(1182)至紹熙二年(1191)之間。

但不論是哪一種説法,辛棄疾強烈的報國心和對外疲軟、主和派佔上風的政治背景都是相同的。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懷着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創作了這首元夕詞。

《青玉案·元夕》作者介紹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

歷任江陰籤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美芹十論》等,均未被採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