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生活>

2023除夕守歲起源於哪個朝代

生活 閲讀(3.31W)

導語:除夕守歲是我國傳統習俗之一,“歲”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與新歲首尾相連,謂之“歲窮月盡、挨年近晚”,是新一歲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交界點。除夕因常在農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除夕到來的時候大家都很重視,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佈新,迎祖宗回家過年。那麼2023除夕守歲起源於哪個朝代?除夕的發展歷史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除夕守歲起源於哪個朝代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漢朝就有相關活動。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2023除夕守歲起源於哪個朝代 除夕的發展歷史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守歲又稱為照虛耗、熬年,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點起蠟燭或油燈,還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除夕守歲,除了歲火外還有燃燈照歲的習俗,即大年夜遍燃燈燭。

除夕的發展歷史

1.先秦時期

為了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遠古時代的先民們早就在探索確定時間的規則。堯舜時期“觀象授時”,將一年稱為“載”;夏朝通過觀測北斗星方向和若干恆星的運行規律,來確定時間週期,歲星行一次為一年,因此過除夕也稱“分歲”;商代盛行祭祀,將“歲”改稱“祀”;直至周代,正式出現了“年”的名稱。

“年”的時間概念,最初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週期來逐步認識的。歲一熟,“一年”就是一個農業週期,也用來表示“年成”。在先民的認知中,時間觀念與天象物候變化、作物生長豐收的節奏和週期密不可分,這種時間意識就是包括“年”的概念在內的一套歲時曆法。

臘月的定名始於漢代,年終要舉辦祭祀活動,所以臘月是祭祀之月。在年終的祭祀活動中,農人得以放鬆,以狂歡的儀式表達喜悦和祝福,這已有了年節的熱鬧氣氛。

直至漢武帝時,為避免前朝的屢次改歷,定下《太初曆》,以夏曆的正月為歲首,此後歷朝雖有修訂,但大體不變,沿襲至清末。

2023除夕守歲起源於哪個朝代 除夕的發展歷史 第2張

除夕,亦稱“除日”、“歲除”,最初指中國農曆臘月中的最後一晚,後也指一年中的最後一天,除夕和元旦是年節的標誌性日期,格外受到重視。

除夕在上古時期具有原始宗教信仰的色彩,經後世演變,發展出了一系列以惜時、團圓、辟邪、祈福等為主題的世俗化民俗活動。

2.漢魏至唐

相較於歲首元旦,漢魏時代關於除夕節的記載並不多,大致有驅儺、立門神、守歲、宴飲等習俗。漢代除夕民俗強調驅除邪祟,保佑平安,驅儺、立桃人辟邪等在兩漢都較為風行。桃木可以辟邪的寓意和安置門神的民俗,自此流傳下去,後世形式逐漸簡化,以文字或畫像代替桃人,門神的人選也隨着歷史風潮,從神荼鬱壘等神話傳説演變到秦瓊、尉遲恭等歷史人物。

年終時,家家户户準備各種魚肉菜餚,聚會飲酒。有所不同的是,荊楚一帶會將舊歲的菜餚留到新年正月十二日,扔在交通要道上,視為辭舊迎新之法,宋代除夕仍舊保留了這一習俗,如北宋王洋《和徐思遠歲除》雲:“飯拋宿歲因輕棄”。此時宴飲、迎新的習俗和後世的除夜團圓飯己經很相近了,除夕已是當時一年中重要且盛大的節日。

唐代除夕節延續了前朝驅儺辟邪、團圓守歲、宴飲聚樂等習俗。如果説先秦漢晉的除夕民俗還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唐代除夕則演變成了一個更加熱鬧繁華、有人間煙火氣的節日。

結語:以上是萬年曆小編整理的“2023除夕守歲起源於哪個朝代,除夕的發展歷史”內容,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