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教育>

林深時見鹿出自哪首詩

教育 閲讀(2.33W)

林深時見鹿出自李白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這句話在網絡上特別流行,被無數失落的人們拿來引用,以寄託心中愁思與哀傷。此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風格清麗,充滿着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林深時見鹿出自哪首詩 樹深時見鹿原文

  樹深時見鹿原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峯。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鬆。

  樹深時見鹿譯文

隱隱的犬吠聲夾雜在淙淙的流水聲中,桃花繁盛帶着點點露水。樹林深處,野鹿時隱時現,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見山寺的鐘聲。綠色的野竹劃破了青色的雲氣,飛瀑高掛在碧綠的山峯。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幾棵古鬆,排遣愁思。

林深時見鹿出自哪首詩 樹深時見鹿原文 第2張

  樹深時見鹿註釋

戴天山:在四川江油市北五十里,青年時期的李白曾經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讀書。

不遇:沒有遇到

吠:狗叫。

帶露濃:掛滿了露珠。

樹深:樹叢深處。

青靄:青色的雲氣。

倚:靠。

  樹深時見鹿賞析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首聯是説,隱隱的犬吠聲夾雜在淙淙的流水聲中,桃花帶着幾點露珠。

詩的開頭兩句展現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豔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連忘返,且讓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個字,除了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早晨,與下一聯中的“溪午”相映照。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頷聯是説,樹林深處,常見到麋鹿出沒。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到山寺的鐘聲。

頷聯寫的是你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走,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相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的敍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鍾”暗示道院無人。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峯。”頸聯是説,綠色的野竹劃破了青色的雲氣,白色的瀑布高掛在碧綠的山峯。

頸聯寫的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不聞鍾”,可以想見詩人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清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峯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細膩:“野竹分青靄”用了一個“分”字,用來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掛碧峯”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峯相映成趣。顯然由於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遊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即可以看出道遠的一片淨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會到詩人造訪不遇,悵然若失的心情。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鬆。”尾聯是説,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着幾株古鬆犯愁。

結尾兩句,詩人通過問詢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迴,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絕。

此作的構思並不複雜,它寫詩人的所聞所見,都是為了突出訪道士不遇的主題。全詩辭句平易自然,純用白描,景美情深。當然,並不是説李白這首詩已經寫得盡善盡美了。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後期比較成熟的詩作,都寫得十分灑脱、酣暢、飄逸、雄渾,字裏行間,充滿着一股豪氣。而他這首詩,在這方面的特點還不夠明顯,還不夠濃郁。這説明此作還帶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跡。

  樹深時見鹿創作背景

根據清代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應該是這期間所作。

  樹深時見鹿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