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教育>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翻譯

教育 閲讀(2.71W)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翻譯是:唯有不爭的處事態度,天下才會沒有人能與之抗衡。該語句出自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其中:夫是句首語氣詞,表示發議論;唯是副詞,解釋為“唯有,只有”的意思,莫的意思是沒有;爭是指抗衡的意思。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翻譯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原文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譯文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窪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註釋

1、曲:委屈。

2、全:保全。

3、枉:屈、穹曲。

4、敞;凋敞。

5、抱一:抱,守。一,即道。此意為守道。

6、式:法式,範式。

7、見:同“現”。

8、明:彰明。

9、伐:誇。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翻譯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原文 第2張

  《道德經》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道德經》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道德經》的語言非常講究藝術性,運用了多種修辭方式,使詞句準確、鮮明、生動,富有説理性和感染力。

  《道德經》作者介紹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