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生活>

立秋吃西瓜的説法

生活 閲讀(2.98W)

我國民間有立秋之日“啃秋”的習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餘夏暑氣,“啃”下“秋老虎”,迎接涼爽的秋季。吃西瓜啃秋的習俗在古時就有了。傳説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裏許多人長了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結果瘌痢瘡果真好了。因此人們就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立秋吃西瓜的説法 立秋的氣象變化

立秋的氣象變化

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立秋後還有一個處暑節氣,處暑節氣後才出暑。民諺:“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處暑正當暑。”所謂“熱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處暑往往還處在“三伏”期間,所以初秋天氣還很熱。熱與涼的分水嶺並不是在夏秋之交。所以,想要立秋後就馬上涼爽還是為時尚早。立秋後,暑氣一時難消,秋後還有“秋老虎”的餘威。

立秋當天並不是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人們真正感覺到秋天的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於暑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後,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真正能漸漸涼爽起來。

進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濕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季節轉換,南方地區的降雨量、乾濕度等變化明顯;北方地區,變化明顯的是氣温。進入秋季後,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氣候開始由夏季的多雨濕熱向秋季的少雨乾燥氣候過渡。立秋表示季節轉換的開始,但並不表示氣温會立即下降。末伏往往在立秋節氣之後。

現劃分四季常按“候平均氣温法”劃分,以日平均氣温連續五天介於10℃~22℃之間算進入秋季。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温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中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候平均氣温”(連續五天介於10℃~22℃之間)的地區。

立秋吃西瓜的説法 立秋的氣象變化 第2張

立秋有哪些習俗

祭祀土地神: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

曬秋: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一直以來,在中國廣大農村,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