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教育>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的意思

教育 閲讀(1.59W)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的意思:匡衡就鑿穿牆壁引來鄰居家的燭光,把書映照着光來讀。該句出自選自《西京雜記》中《匡衡勤學》一文,《西京雜記》是漢朝歷史筆記小説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漢的首都長安。該書既有漢朝的歷史也有的許多遺聞軼事。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的意思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翻譯

《匡衡勤學》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歎,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衡能説《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説《詩》,匡鼎來;匡説《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匡衡勤學》翻譯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有蠟燭,光線卻照不到他家,匡衡就鑿穿牆壁引來鄰居家的燭光,把書映照着光來讀。同鄉有個大户叫做文不識,家中富裕,有很多書。於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傭人卻不求得到報酬。主人對匡衡的舉動感到奇怪,問他,他説:“我希望能夠讀遍主人家的書。”文不識感到驚歎,就把書借給他。最終(匡衡)成為了大學問家。

匡衡能夠講解《詩經》,人們為他編寫了一首歌謠説:“沒有人會講解《詩經》,請匡鼎來。匡鼎來講授《詩經》,能使人們開懷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當時的人們竟如此敬佩他,聽他講解《詩經》的人都開顏歡笑。街上有個人講解《詩經》,匡衡前去聽講,與這個人討論《詩經》中的疑難問題,這個人辯論不過,對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説:“先生請留步,聽聽我和你討論剛才的問題。”那個人説:“我講不出什麼來了。”於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匡衡勤學》註釋

1、不逮:指燭光照不到;逮:到,及。

2、穿壁:在牆上打洞;穿:鑿。

3、以:用。、映:映照。

4、邑人:同縣的人。

5、大姓:大户人家。致:給。

6、文不識:人名,姓文名不識。

7、與:即“與之”,給他。

8、傭作:做工辛勤勞作。

9、償:報酬。

10、怪:以……為怪;對……感到奇怪。

11、願:希望。

12、得:得到。

13、資給:資助給。

14、償:報酬。

15、書:讀書。

16、遂:於是,就。

17、大學:大學問家。

18、如是:如此。

19、匡衡:西漢經學家。

20、文不識:人名。

21、乃:於是。

22、與:給。

23、願:希望。

24、得:允許。

25、遍:盡。

26、資:借。

27、以:把。

28、解頤:開顏而笑。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的意思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翻譯 第2張

《匡衡勤學》賞析

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名。這就説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作者介紹

劉歆(約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駿,後改名劉秀。西漢宗室、大臣、經學家,楚元王劉交五世孫,經學家劉向的兒子。

漢成帝時,劉歆以通《詩》《書》,能屬文而被召為黃門郎。河平元年(前28),奉命與父劉向領校祕書,講六藝傳記,舉凡諸子、詩賦、數術、方技無所不究。後為中壘校尉。漢哀帝初,大司馬王莽薦為侍中太中大夫,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又領校《五經》,完成父親未競事業,總羣書而類別為《七略》。

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建議立《周禮》《左傳》《毛詩》《古文尚書》等古文經於學官。遭今文學博士反對,因移書太常博士責之,語甚激切。由此觸犯執政大臣,出為河內太守。後歷任五原、涿郡太守、安定屬國都尉。

漢平帝時,王莽執政,徵入為右曹太中大夫,遷中壘校尉、羲和、京兆尹,封紅休侯。使治明堂、辟雍,典儒林史卜之官,考定律歷。又與甄豐、王舜等稱頌王莽功德,議立安漢、宰衡之號。王莽代漢,拜劉歆為國師,封嘉新公。後謀誅王莽,事泄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