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生活>

中秋節的傳説

生活 閲讀(3.32W)

嫦娥奔月、秋暮夕月、中秋起義、燒塔起義、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玄宗遊月、月下獨酌、舞龍驅疫、吃月餅與“殺韃子”等等故事。中秋節的傳説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節的傳説 中秋節的傳説有哪些

吃月餅與“殺韃子”

在元未,天災人禍連連,民不聊生,蒙古人對中原漢人的統治也更為嚴厲。為防止漢人造反,還不準民間私藏鐵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漢人的不滿,民間反抗情緒強烈,各地都在醖釀起義,相約“殺韃子”,推翻元政權。當時公開聚會是行不通的。為了傳遞統一行動的信號,保證隱祕,南方的朱元璋,即後來的明太祖,便選擇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機會,將寫有起義信號的紙條包在月餅裏,通過這種傳遞方式,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起義勢力。

其實,這個傳説應該是張冠李戴了,想出“吃月餅,殺韃子”妙計的是當時江蘇泰州的大鹽商、後來在蘇州稱王的的吳王張士誠,而不是明太祖。當年並沒有這麼牛,他和尚、要飯出身,後來過不下去了,才跟着郭子興鬧革命,並最終奪得江山的。

舞龍驅疫

相傳在很早以前,香港銅鑼灣大坑區,在一次風災之後,出現了一條大蟒蛇,到處作惡,危害鄉鄰,村民們非常氣憤,大家齊心協力,終於將蟒蛇降服。可第二天卻發現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區便爆發了瘟疫。這時,村中的父老忽然在夢中被菩薩告知,只要在中秋節舞動火龍,就能將瘟疫驅除。從此以後,每到中秋節,舞火龍的習俗就流傳下來。

月下獨酌

詩人李白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嫦娥奔月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藥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説:“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麪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節的傳説 中秋節的傳説有哪些 第2張

秋暮夕月

夕月,就是祭拜月神。傳説在戰國時代,齊國有個醜女,名叫無鹽,年幼時曾虔誠拜月,後來以超羣品德入宮。某年八月十五在宮中賞月,正巧齊宣王也在宮中游逛,看到月光下的無鹽,覺得她美麗動人,於是就冊封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的習俗,從此就流傳下來。

中秋起義

元朝末年,朱元璋聯合各地反抗力量,準備發動起義。軍師劉伯温想出一條妙計,利用中秋節大家互相饋贈麥餅的機會,在麥餅中夾帶字條,傳遞起義信息,約定於八月十五日晚上同時舉行起義。後來起義成功,朱元璋便傳下口諭,每年到了中秋節,便把當年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日糕點賞賜羣臣。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燒塔起義

元朝末年,劉福通、韓山童等白蓮教首領利用宗教作掩護,發動農民起義,得到全國各地的普遍響應。潮汕人民為了與周邊地區的起義軍步調一致,按事前密約,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在空曠的地方用瓦片建塔,燃燒大火,作為起義的行動信號。後來,燒塔就成為中秋節的習俗,被世代流傳下來。

吳剛伐桂

南天門的吳剛和月亮裏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經常掛着與嫦娥相會,而疏於職守。

玉皇大帝知道後,一氣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裏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樹,如果吳剛不砍光這棵月桂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相會。

吳剛砍啊,砍啊,從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將樹砍光,玉帝卻派烏鴉來到月桂樹旁,"唰"的一聲,把吳剛掛在樹上的上衣叼去了。吳剛馬上放下斧頭,去追烏鴉。衣服追回後,吳剛回到樹旁一看,只見被砍下的所有枝葉又重新地生到樹上去了。於是,從此之後,每當吳剛快要砍光桂樹的枝葉的時候,烏鴉就站在樹上“哇哇”大叫,吳剛只要停下斧頭,望它一眼,大樹便會重新長出枝葉。

這樣,年復一年,吳剛總是砍不光這棵月亮樹。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樹葉從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誰拾獲這片月桂樹的葉子,誰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銀珠寶。

玉兔搗藥

嫦娥身邊有隻玉兔。據説嫦娥身體變輕,開始升空時,惶恐中抱起了一直餵養的白兔。白兔便隨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宮有一隻搗藥杵,夜晚在藥臼中搗制長生不老的靈藥。這個神話傳到日本後,變成了玉兔在搗年糕。

玄宗遊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衞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