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教育>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翻譯

教育 閲讀(5.19K)

翻譯: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出自《論語·公冶長》,此篇有28章,以談論仁德為主線,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由孔子生前的話語從而從各個側面探討仁德的特徵。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翻譯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意思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註釋

1、孔文子:衞國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諡號,“子”是尊稱。

2、敏:敏捷、勤勉。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翻譯

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説:“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賞析

本章裏,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敏而好學”,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憤學習。

“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於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

孔子“不恥下問”的表現:一是就近學習自己的學生們,即邊教邊學,這在《論語》書中有多處記載。二是學於百姓,在他看來,羣眾中可以學的東西很多,這同樣可從《論語》書中找到許多根據。

他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對後世文人學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翻譯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意思 第2張

《論語》創作背景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論語》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論語》作者介紹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