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教育>

舍相如廣成傳舍翻譯

教育 閲讀(2.07W)

舍相如廣成傳舍翻譯:安置。該句的意思:把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該句出自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末,強秦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積極對外擴張。趙國實力比秦稍弱。本篇為合傳,以廉頗、藺相如為主,並記述了趙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蹟。

舍相如廣成傳舍翻譯 舍相如廣成傳舍的翻譯

  《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節選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羣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

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羣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廉頗藺相如列傳》註釋

1、章台:秦離宮中的台觀名。

2、奏:進獻。

3、美人:指秦王的姬妾。

4、償趙城:把十五城補償給趙國。

5、瑕:玉上的斑點或裂痕。

6、卻立:倒退幾步立定。

7、怒髮上衝冠: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起了冠。形容極其憤怒。

8、負:倚仗。

9、布衣之交:平民間的交往。古代平民只穿麻衣、葛布,故稱布衣。

10、逆:拂逆,觸犯。

11、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節制飲食,表示虔誠,叫做齋戒。

12、書:指趙王的覆信。

13、庭:同“廷”,朝堂。

14、嚴:尊重,敬畏。

15、脩敬:致敬。

舍相如廣成傳舍翻譯 舍相如廣成傳舍的翻譯 第2張

  《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見藺相如,相如捧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寶璧傳着給妻妾和左右侍從看,左右都高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沒有用城邑抵償趙國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説:“璧上有個小斑點,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把璧交給他,相如於是手持璧玉退後幾步靠在柱子上,怒髮衝冠,對秦王説:大王想得到寶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全體大臣商議,大家都説:‘秦國貪得無厭,倚仗它的強大,想用空話得到寶璧,説給我們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議的結果是不想把寶璧給秦國。

但是我認為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騙,更何況是大國之間呢!況且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就使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是不應該的。於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寶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國書。為什麼要這樣呢?是尊重大國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

如今我來到貴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台觀上接見我,禮節十分傲慢;得到寶璧後,傳給姬妾們觀看,這樣來戲弄我。我觀察大王沒有給趙王十五城的誠意,所以我又取回寶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頭今天就同寶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相如手持寶璧,斜視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

秦王怕他把寶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如此,並召來有司查看地圖,指明從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給趙國。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用欺詐手段假裝給趙國城邑,實際上趙國根本不可能得到,於是就對秦王説:“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懼怕貴國,不敢不奉獻出來。趙王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賓大典,我才敢獻上寶璧。”

秦王估量,畢竟不可能強力奪取,於是就答應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背約不給城邑,便派他的隨從穿上粗麻布衣服,懷中藏好寶璧,從小路逃出,把寶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賓的大典禮,宴請趙國使者藺相如。相如來到後,對秦王説:“秦國從穆公以來的二十餘位君主,從沒有一個是能切實遵守信約的。我實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所以派人帶着寶璧回去,已從小路回到趙國了。況且秦國強大趙國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趙國,趙國立即就會把璧送來。

如今憑着秦國的強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讓給趙國,趙國哪裏敢留下寶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是應該被誅殺的,我願意接受湯鑊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從長計議此事!”秦王和羣臣面面相覷,發出苦笑之聲。

侍從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機説:“如今殺了相如,終歸還是得不到寶璧,反而破壞了秦趙兩國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趙國,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最終還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見了相如,大禮完後讓他回了國。

相如回國後,趙王認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賢大夫,出使諸侯國,能做到不辱使命,於是封相如為上大夫。此後秦國並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不給秦國寶璧。

  《廉頗藺相如列傳》賞析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生動刻畫了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趙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他們或耿直或忠厚,或魯莽或機智,形象鮮明生動,令人歎服。

抓住人物特徵,人物形象凸現紙上。司馬遷善於抓住人物主要特徵進行極力渲染。如在對事蹟頗豐的藺相如這一形象進行處理時,便抓住“智勇”這一特徵為核心展開描述。正如他在本傳傳末所論贊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也。

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泰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在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等事件進行描述時更是緊緊扣住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這一特徵,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層層襯染,極力蓄勢,造成人物形象的張勢。司馬遷在文中極盡渲染之能事,層層蓄勢,有如大江截流。如他在文中五次渲染相如操天下大勢為己用之睿智:為國紓難,利用國際輿論,借使秦負曲之勢,奉璧至秦;秦王得璧不償城,相如以“璧有瑕,請指示王”誆得玉璧後,抓住秦王貪婪的弱點,欲以璧擊柱,借“秦恐璧破”之勢威脅秦王。

抓住秦國二十餘君“不堅明約束”之過,借理在我方之勢,使人懷璧歸趙;澠池之會,借“五步之內以頸血濺大王”之勢,逼秦王就範,為一擊缶;借“趙亦盛設兵以待秦”之勢,迫使秦不敢動武。相如勇智,已是光彩照人。

行文至此,司馬遷筆勢陡轉:多謀善斷、意氣風發的藺相如竟對無理取鬧的廉頗一再退忍避讓,連門客都感到羞愧。當門客要離開他時,才袒露他“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的胸懷。相如的絕頂智慧和賢相風采凸現在讀者的眼前。

舍相如廣成傳舍翻譯 舍相如廣成傳舍的翻譯 第3張

  《廉頗藺相如列傳》創作背景

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自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廉頗藺相如列傳》作者介紹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縣)人,約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司馬談,歷任太史令。司馬談卒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間,二十歲起遊覽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蹟,廣為蒐集史料,為他日後撰寫《史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被當局判處腐刑。出獄後,擔任中書令。在此期間,他一直從事《史記》的寫作。直至武帝徵和二年(前91),才基本完成全書的撰寫工作。他的卒年,約在完成《史記》以後的一二年或二三年,已無從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