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百姓生活吧>教育>

張耳文言文翻譯

教育 閲讀(5.87K)

張耳,大梁人。陳餘,也是大梁人。陳餘年紀小,他把張耳當作父輩看待,二人結下了生死之交。陳涉在蘄縣起義,張耳、陳餘通報姓名,求見陳涉。後來,陳涉自立為王。任命武臣為將軍,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帶領三千兵士,在白馬津渡過黃河,來到河北各縣。他們攻克趙地十多個城邑,其餘的則據城防守,拒不投降。於是率軍向東北方向進攻范陽。

張耳文言文翻譯 張耳文言文翻譯註釋

來到邯鄲,張耳、陳餘聽説周章的軍隊進關,攻到戲地敗退下來了;又聽説各路將軍為陳王攻城略地,卻因別人在陳王面前進讒言而被殺。加之張耳、陳餘抱怨陳王不任命他們兩個做將軍,而讓他們做校尉,於是向武臣獻計稱王。武臣採納了這個建議,於是自立為趙王。任命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丞相。武臣派人報告了陳王,陳王大怒。房君進諫説:“不如乘勢派人向他們道賀,讓武臣立即率軍西進,攻打秦國。”陳王聽從了他的計略,派使者向趙國慶賀,催促趙軍趕快西向入關。張耳和趙王歇一起逃到鉅鹿城後,被王離包圍。而鉅鹿城中糧食吃完了,張耳多次派人要陳餘出兵解圍,陳餘不敢發兵。張耳大怒,怨恨陳餘。那時候,燕、齊、楚聽到趙王告急的消息,都來援助。張耳、趙王歇才被從鉅鹿救出。張耳與陳餘一見面就責備陳餘。陳餘生氣地説:“沒想到你對我的怨恨這麼深!你以為我捨不得這個將軍頭銜嗎?”於是解下印綬要還給張耳,張耳不肯接受。陳餘去廁所時,有位賓客勸張耳説:“聽説天賜的而不接受,那是沒有好後果的。”

張耳文言文翻譯 張耳文言文翻譯註釋  第2張

張耳於是佩帶陳餘的印綬,收編了陳餘的部下。陳餘回來看到這情形,抱怨張耳不肯辭讓,氣憤地走了。張耳於是接收了陳餘的軍隊。從此張耳、陳餘之間也就有了怨恨。田榮正想樹立黨羽,就派兵給陳餘。陳餘徵集三縣兵士,攻擊張耳。於是張耳逃到漢,漢王對他非常優厚。陳餘打敗張耳,收復了全部趙地。漢二年,漢王向東襲擊楚國,派使者請求趙國發兵一起攻楚。陳餘説:“只有漢殺了張耳我們才出兵。”於是漢王找了一個長相和張耳相像的人,將他殺了,把人頭送給陳餘,陳餘於是出兵援助漢。後來,陳餘聽説了張耳假死的事,就背叛了漢。漢派張耳和韓信攻克了趙的井陘,在泜水邊把陳餘殺了。五年秋,張耳去世,漢封其諡號為景王。曰:張耳、陳餘是世人公認的賢者,他們的賓客、僕役都是天下豪傑。但是張耳、陳餘起初貧賤時相互信任,為生死之交,難道還有什麼讓人懷疑的嗎!到了他們擁有高位,爭權奪利的時候,終於相互殘殺,為什麼過去是那樣的傾慕信任,後來卻相互背叛呢?勢利之交,古人就以此為羞恥,大概講的就是這種情形吧。

張耳文言文翻譯 張耳文言文翻譯註釋  第3張

原文節選:張耳,大梁人也。陳餘,亦大梁人。餘年少,父事耳,相與為刎頸交。陳涉起蘄至陳,耳、餘上謁涉。後,陳立為王。以武臣為將軍,耳、餘為左右校尉,與卒三千人,從白馬渡河。至諸縣,下趙十餘城,餘皆城守莫肯下。乃引兵東北擊范陽。至邯鄲耳餘聞周章軍入關至戲卻又聞諸將為陳王徇地多以讒毀得罪誅怨陳王不以為將軍而以為校尉乃説武臣王。武臣乃聽,遂立為趙王。以餘為大將軍,耳為丞相。使人報陳王,陳王大怒,房君諫曰:“不如因而賀之,使急引兵西擊秦。”陳王從其計,使使者賀趙,趣兵西入關。